初秋的北京,天气微凉,但位于朝阳区的一家击剑俱乐部内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,雪白的剑道上,身着防护服的小剑客们手持花剑,步伐灵动,剑尖闪烁,清脆的金属碰撞声与教练的指导声、孩子们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,构成了一幅充满活力与希望的画面,这里,正是北京市青少年击剑运动逐渐复苏的一个缩影,而在这一切的背后,离不开一位深耕青少年击剑教育多年的推动者——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,在她看来,后疫情时代,击剑运动对于青少年的意义,远不止于竞技成绩的提升,更在于它能帮助孩子们“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”,在挑战与协作中找回运动的纯粹乐趣,塑造健全人格。
回归本源:击剑不仅是竞技,更是教育
“我们常说,‘道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既有‘路径’之意,也蕴含‘规律’与‘精神’,击剑的‘剑道’,也不仅仅是那条长长的赛道,”王钰在接受专访时,首先阐释了她对“剑道”的理解,她认为,对于广大青少年而言,击剑首先应该是一种教育手段,其次才是一项竞技运动。“过去一段时间,线下训练和比赛时有中断,很多孩子被迫离开了他们心爱的剑道,随着生活秩序恢复正常,我们最迫切的任务,不是立刻要求他们投入高强度训练去‘补课’、去追回所谓的‘损失’,而是要想方设法,让他们重新体验到击剑带来的那份最原始的快乐。”
这种“快乐”源于何处?王钰指出,它来自于击剑运动本身的独特魅力。“击剑被称为‘格斗中的芭蕾’,它集优雅、智慧、体能于一身,当一个孩子穿上装备,手持剑柄,他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刺中对手的技巧,更是如何在电光火石间做出判断,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,如何尊重对手和规则,这个过程本身,就是极富乐趣的探索和自我挑战。”她观察到,许多重新回到俱乐部的孩子,最初的生疏和犹豫很快就被专注和兴奋所取代。“那种眼神里的光,是任何电子产品都无法替代的,他们享受的是与伙伴们一起流汗、一起思考、一起进步的过程。”

科学引导:循序渐进,重燃热情
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平稳、快乐地重返剑道,王钰与北京市击剑协会的同仁们以及各大俱乐部教练一起,投入了大量精力研究并推行科学、循序渐进的恢复方案。
“身体机能的恢复需要时间,心理状态的调整更是如此。”王钰介绍,协会建议各训练机构在初期阶段,普遍降低了训练的强度和难度,增加了更多趣味性和基础性内容。“我们不强求孩子们一回来就能完成高难度的战术组合,而是从最基础的基本功、步法、柔韧性练习开始,结合一些游戏化的体能训练,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重新激活肌肉记忆,适应运动节奏。”

教练的角色也变得更加多元。“教练不仅是技术的传授者,更是兴趣的引导者和心理的疏导者。”王钰强调,教练需要更加细心地观察每个孩子的状态,鼓励他们表达感受,及时给予正向激励。“有的孩子可能会因为一段时间没练而感到挫败,技术生疏了,步伐跟不上,这时候,教练的一句‘没关系,我们慢慢来’,一个肯定的眼神,可能比任何技术指导都更重要,我们要帮助他们重建自信,让他们明白,重回剑道,享受过程比追求结果更有意义。”
协会还积极组织小范围的、非竞技性的交流活动。“我们举办了一些内部的小型挑战赛、趣味赛,淡化排名和奖牌,强调参与和体验,目的是让孩子们在模拟实战的环境中,重新找到比赛的紧张感和乐趣,而不是过早地背负上成绩的包袱。”王钰说,看到孩子们在赛后无论输赢都能相互击掌、交流心得,她感到无比欣慰,“这正是我们想看到的,体育精神在细微处的体现。”
价值重塑:在剑道中收获超越比赛的成长
王钰坚信,击剑运动所承载的教育价值,在当下这个时代显得尤为珍贵,她谈到,重回剑道的过程,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人生课。
“击剑教会孩子们如何面对中断与重启。”她分析道,“疫情给所有人的生活都带来了不确定性,孩子们的学业、课外活动都受到了影响,击剑训练的暂停与恢复,恰好提供了一个真实的‘情境’:如何应对计划外的变化?如何在困境后重新出发?当孩子们克服困难,再次站在剑道上时,他们学到的是一种宝贵的韧性(Resilience)。”
击剑运动对专注力、决断力和礼仪的培养,也让她深感自豪。“在剑道上,你亿兆体育必须全神贯注,观察对手的细微动作,预判其意图,并在瞬间做出决策,这种高度集中的状态,对于改善当下许多孩子容易分心的问题非常有帮助,击剑有着悠久的传统和严格的礼仪,比赛开始前的敬礼,结束后的握手,都体现了对对手、对规则、对这项运动的尊重,这些礼仪教育,是潜移默化的人格滋养。”
王钰分享了一个令她印象深刻的故事:一个原本有些内向、缺乏自信的小男孩,在重返击剑训练后,不仅技术逐渐恢复,性格也变得开朗了许多。“他妈妈告诉我,孩子现在更愿意表达自己了,也懂得了什么是‘公平竞争’,甚至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难题时,会说自己要像在剑道上一样‘想办法突破’,这就是击剑带来的超越体育本身的成长。”
展望未来:构建更健康的青少年击剑生态
作为协会副秘书长,王钰的眼光并未停留在当下,她对北京市青少年击剑运动的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和期待。
“我们的目标是构建一个更加健康、可持续的青少年击剑发展生态。”她介绍,协会将继续加大与学校、社会俱乐部的合作,推动击剑进校园、进社区,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接触并了解这项运动。“我们要降低门槛,让击剑不再是‘高大上’的代名词,而是成为一种触手可及的、有益的课外活动选择。”
在教练员和裁判员队伍建设方面,协会将持续开展培训,特别强调教育心理学、儿童发展规律等知识的融入,提升基层教练的综合素养,使他们能更好地引导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科学训练、快乐成长,进一步完善青少年竞赛体系,在保证公平公正的基础上,增加比赛的层次性和参与度,让不同水平的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。
“最重要的是,我们要始终坚守‘以孩子为本’的初心。”王钰语气坚定地说,“无论未来赛事如何组织,培训如何开展,‘让孩子享受击剑的快乐’这一核心原则不会改变,我们希望,每一个走上剑道的孩子,都能在这里收获健康的体魄、敏捷的思维、坚韧的品格和珍贵的友谊,当他们多年后回首这段时光,记忆中不只有奖牌和名次,更有汗水带来的畅快、思考带来的顿悟,以及与伙伴们并肩作战的温暖。”
采访结束时,俱乐部里的训练仍在继续,一个小女孩在教练的指导下,成功完成了一次漂亮的还击,她兴奋地跳了起来,护面下的笑容无比灿烂,这或许正是王钰和所有击剑教育工作者们最希望看到的景象——在长长的剑道上,孩子们追逐的不仅是胜负,更是那份属于运动、属于成长的纯粹快乐,而这快乐的回归与延续,正是推动这项古老运动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的根本力量。

    
发布评论